一年前,位于安徽省蚌埠市的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研院集团”)成功研发出了厚度仅0.03毫米的超薄柔性玻璃,这是继2018年生产出0.12毫米超薄玻璃之后的再一次技术革新。
技术的火花两次在蚌埠被点燃,这不仅是一个地理位置上的巧合,更是这片土地上深厚的技术积淀与不懈探索精神的体现。
2021年,蚌埠将“抓两会、推两基”作为年度工作主线的重要内容,随后更是将城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聚焦在硅基、生物基新材料等六大新兴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紧盯“新三样”等发展的新趋势,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生物化工、汽车零部件等五大产业集群,推动新“材”筑新景。
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浪潮下,以中研院集团为代表的新材料企业不断别出“新材”,助力蚌埠市实现后来居上,创造辉煌。
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蚌埠拥有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以综合型制造业基地著称,曾诞生过全省第一台冰箱、第一辆自行车和第一台收音机,是安徽工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近年来,随着产业升级迭代,老工业基地留下的家底,成了蚌埠在新赛道上再出发的底气。其中,新材料产业实力尤其突出。
走进中研院集团展厅,关于玻璃的“科技魔法”超乎想象:仅0.03毫米的柔性可折叠玻璃、相当于6个50寸电视大小的8.5代TFT-LCD玻璃基板、可用作建筑外立墙面的铜铟镓硒发电玻璃……
“玻璃研发生产是系统工程,超薄柔性可折叠玻璃的产业化更是难上加难。”中研院集团总经理助理、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曹欣介绍,仅配方就需要上千次实验,有了配方,还要通过小试、中试来验证能否产业化,再根据材料的特殊性能设计专属生产线,生产线调试后还面临良品率的爬坡等,任何一个环节都有数不清的技术节点需要攻关。
如今,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的带领下,团队开展了超薄柔性可折叠玻璃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攻关,成功研发出厚度30—70微米系列的超薄柔性可折叠玻璃,其中30微米产品厚度仅为A4纸厚度的四分之一,弯折寿命突破100万次。
不久前,国内火出圈的一款折叠手机,其屏幕所使用的超薄柔性玻璃便由其研制生产。
硅基新材料是蚌埠的传统优势项目,除了最柔的可折叠玻璃,还有国内最薄的电子信息数据显示玻璃,最硬的高铝盖板玻璃,最大的浮法TFT-LCD玻璃基板,最轻的空心玻璃微珠,都诞生在蚌埠这座“创新之城”。
在生物基材料领域,蚌埠市已成功打造“秸秆—制糖—乳酸菌—产品应用”全技术产业链,找出了以秸秆为原料制备聚乳酸新出路。
其中,丰原集团推出的农作物秸秆制糖联产黄腐酸技术获农业农村部专家认定,建成全球产能顶级规模、产品链条最全、技术工艺最强的聚乳酸产业链条,打破了国际垄断。
在化工新材料领域,海华科技甲酚项目工艺填补国内空白、大成普瑞新材料是全球第二个掌握聚双环戊二烯(PDCPD)核心配方技术企业,C9馏分DCPD技术居世界领头羊、八一化工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解热镇痛原料药和硝基氯苯系列新产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
每一项技术的开花结果,都是在当地新材料土壤上绽放的一朵朵奇葩,它们在未知的领域中竞相开放,填补了新材料产业图谱上的空白地带。
一家企业创新能在某个领域闯出一片天,一群企业创新则能打开创新发展的广阔天地。
有人不禁会问,“蚌埠这座三线城市凭什么能在若干个新材料细分赛道上都能稳住基本盘?”
目光向北,安徽谋划发展新格局。在安徽新材料产业棋局中,皖北是关键一子,建设高水平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更被看成推动皖北全面振兴的关键“打法”。
在2023年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上,《皖北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方案》发布,明白准确地提出力争到2025年,皖北地区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占全省比重超过30%,年均增速保持15%以上。
今年是安徽连续四年在蚌埠召开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就是要以蚌埠为标杆,发挥“头羊”效应,逐步推动皖北新材料产业集群成势。
蚌埠深知,这样的战略定位非常清晰,也符合这座城市的资源禀赋。只有慢慢的变多的参与者正握指成拳,才能共同助推新材料产业创新高地加速崛起。
继续以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为例。在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从原先笨重、附加值低的建材玻璃,到如今“科技范儿”十足的玻璃新材料,薄薄一片玻璃发展成潜力无限的大产业,蚌埠正是充分的发挥中研院集团、凯盛科技、国显科技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出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创新活力慢慢地加强,新材料产业生态也在逐步构建。因为一块“玻璃”,这里已形成“高纯石英砂—高强度盖板玻璃、超薄玻璃基板、柔性玻璃—ITO导电玻璃—触摸屏—显示模组—终端应用产品”的全产业链,并打造出一个集聚了360多家新材料企业的产业集群,获批成为国家硅基新材料产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现在的蚌埠,新材料产业已形成了以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为主导,金属基新材料、化工新材料、锂电池新材料、新材料装备等一起发展的产业体系。”蚌埠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别出“新材”,才能别开生面。目前,蚌埠全市集聚凯盛科技、丰原集团、康宁药玻、台嘉玻纤、壹石通等新材料企业300余家,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元,为皖北乃至安徽新兴起的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提供“产业粮”,也将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新材料“粮仓”。
正如罗马不是一日建成,蚌埠新材料产业细分集群能够形成今日“百花齐放”格局,既得益于蚌埠产业链完整的产业优势和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政策导向,也得益于蚌埠自身产业基础和多年持续耕耘。
近年来,为了持续输出新材料“产业粮”,蚌埠一直在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人才落户,聚焦产业集群进行招商引资,举办各类专项活动。其中,举办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正是为了搭建一个平台,汇聚多方主体,发挥各方优势,推动当地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
数据是最有力的佐证:过去的三年间,国内外众多新材料产业的精英翘楚纷至沓来,5500余人的参会规模,336个签约项目,3142.27亿元的总投资额,新材料产品在淮畔纷纷亮相,产业趋势在涂山脚下清晰可见……
这两天在蚌埠,第四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又如约而至。期间,在全省新材料领域“双招双引”重点项目签约活动上,主会场和分会场共签约项目72个,总投资696.82亿元,成果丰硕。
从积极举办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中,就可一窥蚌埠对这个通往高端增量空间机遇的渴望。如今大会落幕,更多“蚌埠行动”还在路上。
创新开展“亲清有约周五见”“我当接线员”“千企万众评科长”等,建立“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制度”,常态化开展企业诉求现场办公活动,对标建立“蚌埠民声”平台,“清单+闭环”解决企业诉求;
成立由蚌埠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担任组长的市推进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由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亲自抓,并组建蚌埠市营商环境局,全力以赴优化营商环境;
同时,蚌埠市逐步推动营商环境从“便捷服务”向“赋能发展”升级,实现了惠企政策“一口受理”“线上办”“零跑腿”“免申即享”类惠企政策达97项。
九牛爬坡,各个使劲。在相继使出一系列组合拳下,蚌埠市将围绕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强力推进产业变革、效率变革、技术变革,“千亿集群产业”呼之欲出。